参观津沙抗战文化历史陈列记
*李德良
2025年9月24日,我随区文联、区作协组织的部分协(学)会文艺家队伍,前往白沙镇开展津沙抗战文化主题创作采风活动,旨在为津沙文化题材文艺创作注入新灵感、凝聚新力量。
一、百年风云:烽火中的津沙印记
大江奔涌,扼守要津,江津自古人文荟萃。全民族抗战时期,地处重庆西南部长江之畔的江津及其下辖白沙镇,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战时首都重庆的重要疏散地。大批内迁学校、文化机构与工矿企业在此扎根,逐步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津沙文化区。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南方局顺势恢复并重建江津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和领导当地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万众一心,抵御外辱”的信念感召下,津沙地区的抗战、团结、民主运动蓬勃兴起,成为大后方抗日斗争的重要一隅。
如今,津沙文化区仍完好保存着30余处抗战遗址,涵盖当年的政府机关、学校、工厂等重要场所,每一处遗址都是那段峥嵘岁月的鲜活见证。江津区高度重视抗战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2024年“津沙抗战文化遗址群”正式挂牌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实物、史实为依托,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让后人在参观学习中铭记历史、汲取力量。这些凝固着抗战记忆的遗址,不仅镌刻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更清晰彰显了江津在抗战大后方建设与支援前线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二、统战舞台:凝聚合力的抗战堡垒
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燃起,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江津及所属白沙镇因特殊的地理优势与战略地位,被划为重要疏散区,迅速成为各方力量汇聚之地——大批政府机构、文化团体、救亡组织纷纷迁至此地,为抗战事业积蓄力量。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中共江津地方党组织得以重建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团结引领当地民众的核心力量。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整合各方资源,带领津沙人民积极投身民族抗战事业,无论是宣传抗日思想、组织救亡活动,还是支援前线物资、保障后方生产,都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力与凝聚力,有力推动了津沙地区文化抗战、民主团结运动的蓬勃发展,使这里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践的重要舞台。
三、文化中心:文脉永续的精神家园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守护中华文脉、保存教育火种,国民政府教育部果断作出教育西迁的重要决策。这一举措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筑起了“避风港”。至1944年,江津境内先后创办及迁入大、中、小学共计725所,数量之多、规模之广,为大后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直接促成了津沙文化区成为当时全国四大文化区之一。
随着大批机关、学校的西迁,津沙地区迅速成为中国文化名流的云集之地。老舍、曹禺、冰心等众多文学巨匠与文化名人纷纷寓居于此,他们以笔为枪、以声为鼓,通过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演讲宣传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唤醒了更多民众的爱国热情,更推动了战时津沙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文化在战火中薪火相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支前基地:众志成城的后方屏障
自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交通便利、物产丰饶且民风淳朴的津沙地区,迅速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支柱,更是战时首都重庆不可或缺的经济重镇与支前基地。为支援前线抗战,大批企业在此迁建、兴办,涵盖军工、民生等多个领域,催生出战时经济繁荣的独特局面,为抗战物资的生产与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津沙人民展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坚毅的民族气节。他们踊跃出粮出丁,积极捐资捐物,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为全国抗战提供有力支援——男人们或奔赴前线浴血奋战,或留在后方加紧生产;女人们则组织起来缝制衣物、救护伤员;孩童们也通过募捐、宣传等方式贡献力量。这份众志成城的担当,让津沙地区成为抗战后方一道坚固的屏障。

回望全民族抗战时期,津沙文化区以其在统战、文化、经济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在抗战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由长江滋养、经烽火淬炼的精神丰碑,既是民族危亡时刻文化救亡的壮阔实践,更是中华文明坚韧生命力的璀璨见证,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津沙抗战文化,早已超越历史本身——那段在战火硝烟中谱写的历史华章,其所蕴含的文化坚守与知识传承理念,不仅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推进,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历史参照,激励着后人在新征程上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