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中医院:“三融一体”构建医疗服务新格局
江津融媒讯(记者 苏展 通讯员 严雪梅)近年来,江津区中医院紧扣国家战略部署,创新构建“资源融汇、服务融创、机制融通”三维改革体系。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医药服务场景重构、急危重症救治流程再造,实现从医防协同到多学科联动,从技术赋能到体系贯通的全链条架构,构建起更高效、精准、连续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资源融汇 破解看病难之“痛”
近年来,江津区中医院以资源融汇为重要抓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飞地共建”“潮汐支援”“云端赋能”等多维度赋能群众健康,全域协同的基层医疗网格逐步形成,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得以就近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落地生根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飞地共建”,专科联动开新局。该院以肾病科为先导,联合双福等基层中心卫生院共建血透室,创新推行“飞地联合专科建设”模式。依托“三甲”医院资源优势,从技术帮扶、远程协作、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发力,推动技术、设备、人才资源深度融合。2024至2025年,为合作基层卫生院制定18项技术操作规范,培养5名血透专科护士。合作基层卫生院全年接收肾病患者超65例,血透服务量同比增长10.6%,大幅降低患者跨区域就诊成本。目前,该模式正加速向心血管、呼吸等专科复制推广。
“潮汐支援”,两级融诊惠民生。针对避暑季江津东胜、四屏等区域人流激增,基层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的痛点,医院与柏林镇卫生院深度合作,在核心避暑区东胜共建“医共体医院东胜分院”,创新采用“固定坐诊+按需调配”服务模式:一方面,派驻内科、康复、全科等基础科室医护人员长期固定坐诊,保障当地居民及避暑人群的日常诊疗需求;另一方面,根据避暑季人流高峰、突发健康需求等动态情况,从医院本部快速调配专科医生、医疗设备下沉支援,既直接提升了柏林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服务半径,也精准解决了避暑人群“看病远、看病难”问题。自2025年8月开诊以来,累计服务群众达5000余人次,全方位满足了柏林镇本地居民与避暑人群的多元健康需求。
“云端赋能”,远程诊疗全覆盖。为打破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壁垒,医院重点打造“上联‘三甲’、下通基层”的数字化医疗协作体系,成立了远程心电网络中心及区域影像平台两大核心枢纽。该平台不仅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免费的心电图诊断、病理诊断、医学检验报告出具等多项同质服务,全年接诊放射、病理、胃镜等检查基层预约患者770人次。同时,医院组建多学科远程会诊团队,通过视频连线、影像共享等方式,协助基层医疗单位完成50余例疑难病例诊断与治疗方案指导,成功解决基层“看不了、看不准”的难题,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云端”深度下沉、全面覆盖。
服务融创 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满足群众对健康服务的不断需求,该院从教学、工作室、健康驿站等方面做细、做实,真正将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服务融创”亦成为行业可借鉴、可复制模式。
强教学筑根基,育人才提能力。医院充分利用外聘建立的石学敏、方邦江、梁繁荣等18个省级以上专家工作站(室)的优势资源,邀请医共体单位共同参与专家学术讲座、查房等,累计开展国家级名医讲座培训10余次,组织区级中医适宜技术覆盖700余人次,举办中医慢病管理骨干培训3次,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人才专业能力;建立医共体师带徒和进修学习平台,广泛发动基层医护人员拜师跟学,免费接收35名基层人员到院全托式进修学习,已培养全国慢病专委会成员1名。
设工作室沉技术,扩服务强协同。在医共体单位挂牌成立16个“中医专家工作室”,面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医生及乡村医生开放跟师学习通道。积极在基层推广“詹黄张按摩法”、小儿推拿、耳穴压丸等特色疗法,共享“三伏贴”“三九贴”技术,推动中医药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同时,牵头组建医共体“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网络协作团队”,强化急危重症协同救治能力。
建驿站拓半径,优服务暖民心。医院党支部与社区党委联动,在全市率先建成4个标准化中医药健康驿站,通过三级医师“线上问诊+线下义诊”结合,推动中医师、中医药技术、中医药文化向社区网格和人群聚集区延伸,每年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医院精准对接老龄化需求,与8家大型养老机构签订“定单式”服务协议,组建骨干医生义务巡诊队,定期开展免费健康体检、中医理疗、用药指导等服务,让银发群体感受医疗温度。
机制融通 共筑区域医疗服务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就医需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江津区中医院持续强化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有效破解了群众就医难题,为深化医共体协作、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向转诊,破解群众就医难题。以医共体为载体,制定标准化转诊流程及疾病目录,构建“基层首诊—急症上转—康复下转”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同时联合医共体单位成立“胸痛、卒中中心网络”,每年完成300余例次急危重症转诊指导。2025年上半年,接收下级转诊患者263人次,下转康复期患者832人次,双向转诊效能持续提升。
急救接驳,打通院前“生命通道”。创新构建院前急救协同机制:当基层医疗机构启动患者转运后,医院120急救团队同步反向驰援,借助随车急救设备提前开展生命体征监护与急救干预。同时,急诊团队通过远程会诊完成术前评估、血库备血及手术室准备,真正实现“上车即入院”,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间。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医疗服务变革。资源融汇是改革的坚实基础,服务融创是改革的核心内核,机制融通则为改革的可持续推进提供关键保障。“未来,医院将持续践行‘221’发展思路,坚持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深耕中医药专科高质量发展,全力实现区、乡(镇)、村(社)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体化,努力成为全方位、全周期守护区域群众健康的‘健康管家’,以实际行动诠释‘让百姓得益’的医改初心,为群众带来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