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AI时代:赋能可以,变味不行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10-23 09:47

黄昌怀

借AI之力,赋能可期;守人文之魂,变味当拒。

当下,科技加速发展,人际心理距离渐远,同理心与烟火气逐渐成为稀缺品。

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AI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用户规模达5.15亿人,生成式AI在媒体、医疗、教育等领域渗透率显著提升。这组数据既是技术进步的里程碑,更映照出人类文明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的时代图景。面对这场变革,我们既要拥抱技术赋能带来的效率革命,更需警惕技术异化对人文精神的侵蚀。

AI时代的变革:效率革命与范式重构

AI正以飓风之势重塑我们的生活图景。从懂你需求的智能汽车,到为你解惑的AI助手;从驱动“睡后经济”的智能体,到年轻人偏爱的知识库,AI应用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和生活,让“AI改变生活”的感觉更强烈。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效率革命与范式重构的双重变奏。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分析海量病例数据,为基层医院提供三甲医院水平的精准建议;在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系统基于行为数据定制学习路径,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落地为现实。当AI承担起重复性劳动,人类得以从机械工作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创造性活动。

然而,变革浪潮中暗礁潜藏。算法推荐主导信息分发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深度伪造技术滥用威胁社会信任体系。这警示我们:技术赋能必须以价值理性为基石,否则效率提升可能以人文精神流失为代价。在拥抱AI带来的效率革命时,我们更需警惕技术异化对人文根基的侵蚀。

坚守人文温度:技术伦理的底线思维

在“社恐”“i人”“淡人”等社交焦虑词条引发广泛共鸣的当下,AI为青少年提供了新型社交"解药"。其交往简单、情绪稳定、服务专业的特性,确实缓解了社交压力。但需清醒认知,AI的"懂你"本质是算法生成的虚构回应,情感联结终归是技术幻象。这种虚实交织的社交体验,要求我们始终保持理性克制。

在AI技术狂飙突进的当下,坚守人文温度尤为迫切。重庆新闻工作者协会2025年举办的“AI赋能正能量”训练营,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200余名新闻工作者通过“技术+人文”的双重训练,既掌握AI工具使用技巧,更深入探讨技术赋能内容的伦理边界。这种训练模式揭示了技术应用的核心原则:当AI生成内容以假乱真时,需建立溯源机制;当算法推荐陷入信息茧房时,应保留人工干预通道。正如学员所言:“AI是工具,不是目的;技术是手段,不是终点。”这要求开发者、使用者与监管者共同构建技术伦理框架,确保效率提升不以人文精神流失为代价。

培养终身学习:应对变革的核心能力

作为当下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与社会运行逻辑。其迭代周期持续缩短、应用场景爆发式扩展,虽凸显社会适应的滞后性并引发安全隐患与伦理失范等风险,但带来的发展红利仍是不可忽视的机遇。拥抱AI,需以开放心态进行价值引导,在政策选择上体现发展导向,于效率与公平、创新与安全间寻求动态平衡。

面对AI的快速迭代,终身学习已成生存必需。重庆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训练营活动为此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理论研讨+实战演练”模式,参与者不仅掌握AI工具操作技能,更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这启示我们,AI时代的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持续过程。

终身学习需三维支撑:一是提升技术素养,掌握AI基本原理与应用能力;二是深化人文素养,培养技术伦理敏感度;三是强化跨界融合能力,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动态更新。正如训练营案例所示,某记者将AI分析工具与实地调查结合,产出兼具数据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作品,正是终身学习价值的生动诠释。

为机器“立心”,为智慧“赋能”,需认清人工智能的基石是算法而非魔法。无论技术浪潮如何汹涌,人类的情感、道德与价值观始终是底线。站在AI时代的门槛,我们既不可因技术恐惧而退缩,也不应因技术崇拜而迷失。只要以赋能之心拥抱变革,以人文之魂守护底线,以学习之态应对挑战,就能在机器智能浪潮中守住人类文明的灯塔。

编辑:曾维婕
编审:王鹏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