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溪镇有座“贞寿门”:守着老建筑 说着长寿事

在油溪镇桥头村杨家坝,滩子河潺潺流淌,河水悠悠汇入长江。河畔,“贞寿之门”静静矗立,青灰瓦当覆盖着岁月的霜痕,石质门框上“贞寿之门”四字虽已斑驳,却依旧庄重。这座百年坊院,不仅见证了油溪的“长寿基因”,如今更串联起历史与当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无尽的温情。

故事追溯到明代中叶,一支杨氏族人从江西南昌府桂花园长途跋涉而来,在滩子河两岸“插占为业”。他们秉持“耕读传家”的祖训,在春种秋收的忙碌中也不忘教导子孙读书。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积累起了殷实的家业和良好的声望,逐渐成为津北地区的望族。到入蜀第十六代杨钦承的五子杨治约时,家族声望达到顶峰。杨治约先在璧山为官,后来升至清代布政司理问(六品),获封“承德郎”,主管一省民政赋税相关事务;他的夫人杨左氏更是以104岁的高龄、五世同堂的佳话,成为当时全国罕见的长寿典范。


这份长寿的荣光,连朝廷都为之称赞。朝廷特颁旨旌表,御赐“贞寿之门”匾额与建坊银两,还封杨左氏为“安人”。杨家遵照旨意,在滩子河南岸万家坝建起百岁坊。建成当日,锣鼓喧天,永川、璧山、江津三县百姓纷纷前来围观,一时成为乡间盛事。然而,这座坊院后来经历了一次“搬家”。杨治约的长孙杨灿晟,官至懋功营千总(六品武官),却没有子嗣。按照旧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他向万家坝的族兄请求抱子立嗣,族兄提出条件:需将“贞寿之门”原样迁建至杨家坝。最终,迁建后的“贞寿之门”成了独一无二的“坊院连体”建筑:80.04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百岁坊内连戏楼,外接六重堂杨家大院。民国时期,杨氏族人杨充光任七星镇镇长期间,戏班常来此演出,锣鼓声、喝彩声伴着滩子河的流水声,成为老油溪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岁月悠悠,“贞寿之门”历经风雨洗礼。“文革”时期,戏楼上精美的石刻、徽雕遭到人为破坏,正面墙面粉饰与彩图因常年风吹雨打大块剥落。但建筑整体架构始终屹立不倒,宛如一位坚韧的老者,默默守护着油溪的长寿故事。如今,坊院与旁边曾健、曾凡英两家相通,推开两家的门,就能望见“贞寿之门”的老宅门。曾凡英家中72岁的老人,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坝里,和邻居一起望着那整条石打造的门框,听长辈讲述杨左氏如何勤俭持家、如何与子孙和睦相处,也会聊起民国时戏班演出时“挤得连墙根都站满了人”的热闹场景。“看着这老宅门,就像看着油溪的老日子,心里特别踏实。”曾凡英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对这座老建筑的特殊情感。
这份情感,早已转化为油溪镇守护文化、践行敬老的实际行动。作为江津“中国长寿之乡”的重要见证,“贞寿之门”不仅是研究清代巴蜀“坊院连体”民居的珍贵样本,更承载着当地代代相传的长寿文化与敬老传统。目前油溪镇共有13位百岁老人,镇里围绕“守好老建筑、传好长寿经、做好敬老事”,打出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组合拳”。

在智慧助老服务方面,工作人员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养老年检、医保缴费等,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同时组织离任村干部、老党员参与民事调解、环境卫生维护等志愿服务,让他们发挥余热。文化关怀活动也丰富多彩,定期开展“情暖夕阳”慰问、广场舞演出、集体生日会等活动,结合节日组织文艺演出、免费体检、理发等,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走访慰问、民情大走访等形式,镇里积极排查空巢、独居老人的生活困难,提供药品代购、免费体检等服务,并建立专人监管机制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此外,油溪镇还协调多方资源,如企业慰问、政府补贴等,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同时通过宣传引导,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关爱老年人的长效机制。

“‘贞寿之门’的‘贞’是坚守,‘寿’是福气。守护它,就是守护油溪的文化根脉,传承敬老爱老的好家风。”油溪镇党委书记李新表示,该镇会继续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宣传活动等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组织志愿者参与遗址清理、设施维护等工作;村级文物保护员定期开展文物巡查等。让老建筑不仅能“看”,更能成为邻里交流、传递温情的空间,让百年坊院的故事与长寿之乡的温情继续温暖人心。
如今,漫步在“贞寿之门”下,抚摸着砖石上被岁月磨平的纹路,人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新声交织在一起。这座古老的牌坊,正娓娓讲述着油溪的长寿故事——一个关于传承、关爱与幸福的动人故事。
记者 黄娅秋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