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向美 产业向绿 生活向好
——看江津如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引领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津日报    2019-07-05 10:25

四面山重峦叠嶂,几江水碧波盈盈。仲夏时节的江津,就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

在这里,生态是根,绿色是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我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出的“上游”责任与担当。

2018年,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3.8%,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1天,长江干流(江津段)水质达到Ⅱ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水集中处置率90.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6平方米,24个镇街被命名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站在一道道绿色风景的背后,江津,正进入“拼生态”的自觉时代。

唯有绿色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区发挥重庆“上游”生态大屏障带来的优势,高质量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高标准加强生态保护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严守生态红线

保护绿色家园

绿色是“四面山水·人文江津”的底色和价值。这里隶属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四面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5A级景区四面山风景区。

守住生态红线,就是守住未来和希望。

——划定控制面积为57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一江碧水、四面青山、30廊道、300斑块构建全域要素生态格局;

——编制实施《江津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暨城乡融合总体规划》,争取国开行63亿元资金实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

——深入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持续开展长江非法采砂、餐饮船舶排污等专项整治,森林面积达到2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修复自然河岸线20多公里;

——对四面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集中整治,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保护,长江干流543名渔民实现退捕转产……

从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江津勇担“上游”责任,努力践行初心,美好“绿色家园”得以全力保护,“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森林氧吧”等殊荣纷至沓来。

发展绿色经济

释放生态红利

6月21日至23日,第六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3天时间里,江津不仅完成了17.5亿的项目签约,江津展馆还累计吸引20多万人次到场观展或通过网络关注,花椒、茶叶、橄榄、大米等丰富的富硒农副产品成为现场“宠儿”。

优良的生态环境,培育了优质的绿色山货与农产品。作为中国富硒美食之乡、中国生态硒城,江津把绿色食品作为引领安全优质农产品发展的方向,走出了一条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绿色发展道路。目前,全区有效期内绿色食品83个,有机产品27个,保有量全市第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全域景区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造文旅融合升级版,更是成为我区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路径。

重新包装“家底”,打造五大文旅片区。深入挖掘北部都市休闲旅游区、南部山水风景旅游区、中部观光农业旅游区、西部古镇民俗旅游区、东部綦河乡村旅游区等文旅特色资源,结合各自的地域人文景观特色,串珠成链,积极打造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发展民宿产业、乡村体验游等,美丽风景正逐步转化为美丽经济。

2018年,全区旅游接待总量2016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3%。数据背后,全域景区化释放生态红利尽显。

推进生态文明

共享美好生活

我区持之以恒的自然保护,不仅修复了美好生态,还让这里的人文历史抹去历史的尘埃,散发出熠熠光辉。

近年来,借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等“三创”东风,几江街道等24个镇街被命名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蔡家镇清溪沟村等多个村社获评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社……众多小镇、村落成为全区生态文明中靓丽的一抹色彩。

“故乡是看得见的乡愁”。当前,全区上下大力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各个镇街的村落、院坝、道路两旁,纷纷将自己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重拾、整理,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彰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近年来,我区从新增城区绿地建设、推进园林绿化上档升级等方面着手,启动实施“花园城市”建设工作,相继建成鼎山公园、滨江公园、圣泉公园等城市大型主题公园,并持续推进城市主干道、城市广场等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今年以来,我区新增公园绿地5.74万平方米,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生态江津,绿色引领。守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我区将继续担当起涵养重庆“上游”生态功能的职责,走好生态美、产业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环境向美、产业向绿、生活向好的山清水秀美丽新江津。

(特约记者 龙春梅)

责任编辑:李皓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