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陀螺”

来源:七一网    2019-07-23 17:57

image.png

❀劳模许定书 图/苏波

image.png

❀许定书正在给猪喂食 图/苏波

7月4日,太阳还未从地平线升起,江津区嘉平镇月沱村村民许定书却早已来到自家养猪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从2012年7月养猪场投入使用以来,整整7年时间,许定书无休止地重复着出圈、拌食、喂猪等工序,几乎不曾歇息。

这就是许定书,一个看似平凡的养猪户,但他的故事却不简单……

image.png

❀许定书家门前的小池

image.png

❀许成养猪场外围

“不解决粮食问题,就让我累死在田地里”

7月4日,我初见许定书,他正坐在家中的木质凉椅上看着报纸。

我仔细打量后发现,许定书的头发、眉毛、胡须都已斑白,让我有些不忍心去叨扰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

许定书看到我来后,便将手中的报纸放下,立马出门招呼我进屋。他的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完全没有想象中年迈的感觉。

堂屋左侧,一幅长约1米、宽约0.2米的黑白相框十分惹眼。

“这是我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时的合影,中间是邓小平同志,我就站在他的身后……”许定书打开了话匣子。

那是1962年的秋天,四川省江津县清平公社长塝大队(现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月沱村)村民许定书被选为当地一生产队队长。

当时生产队一共120余人,耕地面积却只有130来亩。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一直提不上来,村民每人每年大约只能分到200多公斤粮食。

这点口粮,对于常年下地的庄稼人来说,最直观地感受就是饿肚子。

解决温饱问题,是当时所有村民的奋斗目标。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

改良种植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几年间,许定书带着乡亲们尝试了各种办法,但粮食产量还是上不来。

屡战屡败,有人气馁:“这粮食问题看来解决不了,我们还是听天由命吧。”

许定书却暗自发誓:“不解决粮食问题,就让我累死在田地里。”

image.png

❀1979年许定书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

image.png

❀许定书获得的荣誉

“我就是有着一股执拗劲儿,一定要让全队所有人吃饱”

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1971年,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当时的江津地区慈云农场培植出了杂交玉米品种,不仅易栽种,而且产量高。

得知消息后,许定书第一时间赶去农场参加培训并带回了“高”“中”“矮”3个不同的种子。

经过两年试种,玉米产量大增,这让许定书“嗅”到了胜利的芬芳。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耕地有限,土地栽种面积远远不够。

许定书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时田块划分少,田坎宽,我就冒出充分利用田坎种植来扩大耕种面积的想法来。”许定书立即将想法付诸于实践:其中大块地用来种植杂交玉米,间隔种下小麦、红薯等高产量农作物,进行“套种”。这样,村里的土地得到了进一步集约利用,粮食产量也进一步增加。

终于,许定书和乡亲们的汗水得到了可喜的回报,所在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年年猛增,养活了队上的所有人。

“我就是有着一股执拗劲儿,一定要让全队所有人吃饱,先吃饱才能后吃好。”许定书说道。

许定书和乡亲们摸索出的经验很快传遍了巴渝大地,成为了当时农业创新的先进经验,先后在全地区乃至全省推广,很多乡镇都慕名派人前来取经。

1979年10月28日,许定书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image.png

❀许定书被评为养殖明星

“老了更要发挥余热,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劳动模范、江津县劳动模范、“最美嘉平人”……许定书盘算着自己获得的荣誉,深感党和国家对他的关心与照顾。

许定书也一直牢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信仰,永远跟党走,不忘党的领导。

也正因如此,许定书每天都会花时间读书看报。

2011年5月的一天,许定书看到《当代劳模》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老劳模发挥余热,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作出新贡献》的文章,对比之下,他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老了更要发挥余热,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于是,许定书又添了新心思:发展经济,把村里人往富路上引。

“80岁了还创业,这老头子怎么想的,想钱想疯了吧?”当时,不少人并不理解许定书的想法。

许定书却毫不在意。只身一人前往合川区、綦江县以及江津区的其他乡镇进行考察。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农村人养猪是熟门熟路,就办养猪场。”许定书深思熟虑后,打电话叫回了在外务工的儿子许国清、孙子许成,准备大干一场。

2012年2月,许定书一家正式着手开办养猪场。

“许老头那时都80多岁了,我看到他拿锄头挖排污沟,挑水泥粉刷墙壁、搭棚盖瓦……好多年轻人都吃不了那苦啊!”邻居徐国平感叹道。

经过3个月的努力,许定书带着儿孙们一铲一锄、一砖一瓦,投入60多万元,硬是盖起了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养猪场。

image.png

❀许定书正在展示“全国劳模”奖章

“我是一个‘劳动模范’,更是一名党员”

干活、劳动,是许定书多年的习惯,更是他一生的爱好,在劳动这件事儿上,从不偷懒。

养猪场投入使用后,第一批生猪出栏时间是2012年底,恰逢全国生猪价格下跌,当年,许定书家亏了不少钱。

“当时有人提出往饲料里添加点‘东西’的主意,说那样猪儿长得快、品质好。”许成坦言自己曾有过动摇,但爷爷知道后,狠狠地骂了他一顿。此后,每次买来的猪饲料,许定书都要一一检查,才准送进圈舍。

起步阶段本来效益就不明显,在品质上还要求如此之高,为了节约成本,许定书只能另想办法省钱。建猪场的彩钢瓦是他跑到城里二手交易市场淘的“二手货”,因为价格比买新的要便宜1/3……

尽管自家如此俭省,许定书却大方地把为猪场配套修建的沼气池产生的有机肥无偿提供给村民们使用,甚至给村民从沼气池里接了管道,将沼液、沼渣直接送达村民的田间地头。

如今,许定书家的养猪场存栏生猪500多头,其中有母猪20多头,养猪场面积也扩大到了600多平方米,沼气池容量达453立方米,解决了相邻22户人家的用气问题,还解决了当地和附近生产队的农业用肥问题……

“其实我不是想赚多少钱,老了,钱拿来也没啥用。只是操劳了一辈子,闲不下来。”对于自己的行为,许定书有一个朴素的解释:“我是一个‘劳动模范’,更是一名党员,我应该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尽管已88岁高龄,但许定书始终没有半分松懈,他就像一颗旋转的陀螺,不知停歇。

责任编辑:冉开梅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QDK全媒体记者 冉开梅

责任编辑:李皓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