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首批“防非”医护人员刘华 17年后重披“战甲”逆行援鄂

来源:江津网    2020-02-06 16:21

2003年抗击非典,作为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她,积极参与“非典”隔离观察室的筹建,并主动申请进入隔离病房,成为江津区首批“防非”医护人员。

那一年,她说:“我有经验,我去最合适。”

2020年抗战新冠疫情,已调离临床一线的她,第一时间奔赴疫情重灾区湖北支援,成为重庆市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一员。

这一年,她说:“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

她就是“逆行”天使——刘华。

刘华,中共党员,江津区中心医院副主任护师,54岁,个头不足1.6米,身量瘦小,一双藏在镜片后的眼睛折射出温暖。然而,就是这样的她,面对疫情,毅然决然的奔赴湖北,奋战在疫情最前线。

请战

时间回到大年三十的下午,在得知医院要组建援鄂医疗队支援湖北,刘华便放弃休假,主动请缨上一线抗击疫情。

殊不知,她才刚刚结束完开州区长沙镇中心卫生院的援助工作,返津不足一日,马上又将披甲上阵。此时,离她退休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

而她却说:“我是党员,我愿意为抗击疫情冲锋在前。”刘华是一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传染病科护理专家和院感专家,曾因意外接触HIV病人血液发生职业暴露,服用过阻断药;也面对过不少发病的狂犬病人,病毒性肝炎病人、肺结核病人、乙肝病人……这些更是数也数不清,即便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也撼动不了一丝一毫她守护群众健康的决心。

备战

1月27日凌晨3时,医疗队一行15人顺利抵达湖北孝感。在简单的休整后,刘华与队员们马上接受病毒诊治方案和院感防控知识的培训,并顺利完成考核。

28日,刘华临危受命,被选举为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同时任重庆市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委员。

作为支部书记,刘华学得比谁都认真仔细,防护服的穿脱演练了一遍又一遍,汗水打湿了一层又一层衣服、眼镜模糊了一遍又一遍,从来舍不得浪费一秒时间,即便回到酒店休息,也在反复回忆防护要领。

刘华很认真也很爱美,但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在进一线的前夜,她带头剃掉鬓发和颈后细发。她说,为了确保万一,女队员们也都剃掉了鬓发和细发,一共11个人。因为进一线后,每个人都得佩戴防护帽,鬓发、颈后细发不容易被防护帽遮挡,有暴露风险,也加大了被感染的几率,还不利于清洁。

战场

1月29日,援鄂医疗队正式入驻湖北孝感第一人民医院,队员们进入白班+夜班的轮轴转模式,负责医院感染防护工作的刘华,也开始忙碌起来。

“先穿护目镜,再穿隔离服”“手套不能这样,要翻折过来”“衣服向外卷,手要在防护服的边缘,不要让手碰到自己的衣服!”……每天,刘华都要无数次的指导协助队员们完成防护服的穿脱,不厌其烦地检查再检查,抠死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潜在的污染风险。

据了解,防护服的穿戴过程非常繁琐,前后步骤有几十个,光是洗手就有10次以上,一次穿脱的时间,估计就在30分钟以上。

即便督促检查医务人员穿脱防护服就已经占据刘华大部分时间,但只要有一点时间她就会到各处查看工作,每个病房、每个操作间、办公室的每个角落,她都会挨个走一遍。

一旦发现不规范的地方,笑眯眯的刘华立马变脸,不仅要求立即改正,还要求大家把规范流程反复背诵,可以实际操作练习的必须反复练习,直到她满意为止。队员们都深有感触:“这种时候的刘老师太可怕了,能让你练习到怀疑人生!”

“我必须保护好他们,我得把他们都安全的带回家。”刘华同样清楚,只有保护好医护人员,才能更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所以,她一刻也不敢松懈,每天坚持第一个到隔离病区,最后一个离开,就怕错过一名队员的检查。

最长的一天,她曾连续工作11个小时。防护服下的刘华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这已是她身体能坚持的最大极限了。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她的脸部、额头和鼻梁上,都有着深深的压痕和勒痕,处于即将破皮的状态。她说,这在我们医护人员中再常见不过了。

期间,在家的同事关心刘华饮食是否习惯,她也只是告诉同事医院把他们照顾的很好,让大家放心。事实上,她们吃得最多的食物就只是方便面和微波炉加热的盒饭。

在刘华眼中,长时间工作没关系,吃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队员们的安全、是病人的需要。刘华表示,疫情不结束,她就不撤退,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

无惧生死,只为救死扶伤;前赴后继,只为迎来曙光;在抗击疫情的征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英雄,谨以此文向奋战在疫情前线和坚守在疫情后方的每一名“逆行者”致敬!

(通讯员 杨炼)

责任编辑:胡佳兴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