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锐出战,使命必达!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全力做好核酸采样工作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2-11-17 15:15

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疫情防控“四早”要求的关键举措。连日来,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力奋战在一线,加班加点、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与新冠病毒“赛跑”,拼出核酸检测“加速度”。

10月10日至今,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尽锐出战,累计派出医务人员1500余人次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开展核酸采样,涉及江津、巴南、渝中、沙坪坝等多个区域,他们不抱怨、不退缩,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核酸采样现场

24小时,为群众保留“最后一盏灯”

“头抬起来,嘴巴张开,再张大一些……”这是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24小时便民核酸采集点的医务人员最常说的一句话。该核酸采集点自2020年开通以来,无论刮风下雨、烈日骄阳,从未关闭过采样窗口。在多少个不为人知的深夜,这个临时搭建的小屋用温暖的灯光,温暖照亮了多少前来紧急核酸采样的群众。

普通核酸采样点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宾光敏介绍,今年3月、7月和9月,江津经受了三轮疫情的考验,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市民数量剧增。为确保核酸采集点做到24小时检测,10余名医护人员分为3组,每8个小时进行一次轮岗。

相较便民核酸采集点,医院红码人员核酸采样点(发热门诊)、黄码人员核酸采样点位置更加偏远、感染风险更高,平日里几乎“无人问津”。就在这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地方,医护人员同样用 24小时的坚守,时刻准备着为前来采集核酸的群众排忧解难。

发热门诊

11月12日晚,医院红码人员核酸采样点前来采集核酸的市民数量激增,远超该区域正常工作负荷。大量“红码人员”聚集,势必会加大感染风险。医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感染科护士长紧急赶赴现场维持秩序,医院值班领导迅速调度,抽调医生、护士和安保人员前往红码采样区,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红码人员”核酸采样。

160人,为群众守候“最后一分钟”

“万主任,麻烦你们再等一等,我们这边有个小伙子打电话来说他家人身体不舒服,可能要耽搁一会儿才来得到!”11月13日,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主任、几江街道城南社区核酸采样工作组组长万礼接到了社区党委书记韩治林的求助电话。

“没关系,韩书记,您给在规定的时间内来不到的群众说,我们会派人留在核酸采样点,一直等到他们。”得到万礼的肯定答复后,韩治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医务人员严阵以待做好核酸采样准备工作

当前,重庆中心城区疫情形势严峻复杂,防控工作处于最吃劲、最紧要、最关键的时期,江津疫情防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作为江津唯一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承担了重大使命,不仅牵头负责几江片区,还要协助其他重点区域核酸采样工作。

护士蒲燕是医院抽调的双福核酸采样小组组长。她介绍,自11月3日接到前往双福开展核酸采样任务以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小组人员有入户扫楼,有的街头布点,他们进企业、入高校、访居民小区,需要转战无数个点位。最多的一天,小组25个人完成了3.5万人的核酸采样。

为我区居民开展核酸采样

11月13日以来,医院临时抽调参加几江、双福街道大规模核酸采样的医务人员日均维持在160人以上,他们每天要完成10万人以上的核酸采集工作。虽然从扫码登记到完成采样,仅需要几十秒的时间,但穿上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却要连续采样多个小时。哪怕在气温较低的深秋,每天工作下来,他们后背都被汗水浸湿一片,层层手套之下的双手也被捂得发白起皱。在做好核酸采集工作的同时,还要疏导每一位检测人员的情绪,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他们的坚守令人感动致敬!

20000步,为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11月16日下午2点,在6个多小时的超负荷工作后,前往渝中区七星岗街道支援核酸采样工作的肖力源、熊亚敏、吉霞总算吃上了午饭。“今天我的微信步数肯定排名朋友圈第一了,2万多步!”

上门采样前,为同伴写上名字

与负责社区大规模核酸采样的人员不同,这3位柔弱的护士“小姐姐”与来自其他医疗机构的2人一起,组成“上门采样小分队”,徒步对七星岗街道归元寺社区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上门核酸采样,为群众服务到“最后一公里”。

“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由于采样群体是居家隔离人员,我们每采一户,都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所以采样需要花费的时间要额外长些。”肖力源介绍。


上门为群众进行核酸采样

由于该社区部分小区没有电梯,她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双腿上楼下楼,每日开展长达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核酸采样工作,对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由于防护服穿脱比较占用时间,为保证效率,她们不敢多喝一口水,胳膊酸了就甩两下,身体乏了就坐在楼梯上休息。

下午3点,经过短暂休息后,她们三人又继续上门核酸采样。在穿上防护服之前,她们发布了一条内容一样的朋友圈——“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 施婉莹 通讯员 郭开星

责任编辑:胡佳兴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