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地标大揭秘·第八期|她,藏着一座城的4000年(下)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0-05-19 10:23

今天,咱们接着逛江津区博物馆。在当地出土的文物上,穿越回望千年的“时间隧道”——

叁·两宋风骨

——在古老佛像法相庄严的脸上,在披甲执锐的武士坚毅的眉间,两宋的富庶与积弱、柔美与风骨,穿越缭绕的市井烟火和浩荡烽烟,如一阵清风拂面。

赫赫大唐之后,便是灿灿两宋。

要说两宋时期的江津,便不得不提到石佛寺。

暂时离开博物馆,前往和江津城区隔江相对的长江北岸。

钻进一处密林掩映的山坳,只觉赫然开朗——

眼前,有一片依山台地。台地上有一巨岩,层层叠叠的精美石刻如群星云聚,密布小山般的巨岩上。

这里,就隐藏着江津最显赫的“两宋密码”——石佛寺遗址。

石佛寺遗址环境照

据考,石佛寺与宋徽宗朝的宰相张商英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在《江津县重修石佛禅寺》摩崖题刻上,有“……英入相……商英罢相……”等字样,隐约记载了与张商英有关的蛛丝马迹;清代所著的《江津县志》中,也有石佛寺为张商英所修建的记录。

不管是不是无尽居士张商英所建,石佛寺自诞生之日起便香火兴旺。近千年间,石佛寺历经纷乱而香火不断,一直到清末毁弃。

在公元十五世纪的某一天,明朝工部尚书江渊回到老家江津,在石佛寺禅院内流连,并赋诗一首:

招提高耸与天邻,夕梵晨钟远近闻。

出洞龙翻千嶂雨,上楼僧踏一梯云。

巉岩古记何年刻,深院名香尽日焚。

安得投间居此地,比林猿鹤想同群。

悠悠数百年后,从江尚书的字里行间,尤可见昔日古刹庄严、香客连绵。


石佛寺遗址——前殿(南宋)


而今存世的石佛寺遗址,兼有唐末五代以至宋元明清不同时期遗存的大型寺庙建筑基址。蹊跷的是,其间保存最完好的,竟然是其中年代较早的宋代遗迹。

作为我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寺庙遗址之一,石佛寺宋朝基址由前殿、后堂、配殿、石窟建筑、佛塔等组成,清晰记载了当时寺庙的建筑布局。

这样一座宝刹,为何崛起于偏居西南一隅的江津?

彼时的江津,区位虽“偏”,地位却一点也不“辟”。

因北方长城沿线领土尽失,宋朝始终重视对南方地区的经略。因此,宋代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缤纷繁荣。

得益于大时代的契机,作为川东门户的江津,在航运交通、农业、酿酒等方面也逐渐成为两宋巴蜀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一环。

水月观音与飞天

随着物质生活丰富,彼时的江津人也开始追求精神寄托,于是兴建庙宇,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石佛寺由此应运而生。

如果说石佛寺寄托了宋代江津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那么江津博物馆馆藏的武士石刻,便记录了灿灿两宋最后的慷慨悲歌。

让我们回到江津博物馆。

2015年,一座双室古墓惊现江津区白沙镇。

考古工作者立即奔赴现场,发现这是一座南宋时期的双室石墓,距今已经700余年。

这座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其间雕刻有大量武士、仙人、童子、瑞兽、花草及建筑图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披甲武士的石刻。

如今,在江津区博物馆“大江要津”展厅内,也陈列有十件这一时期的武士像石刻。

在展厅柔和的灯光下,安静地注视着这些七百多年前的甲士,任由目光掠过他们身上披挂的厚重的步人甲,以及他们手中紧握的阔剑、弓弩和战斧,你恍惚间会产生一种时空对话的错觉。

武士像石刻

在甲士们或坚定或平静的目光中,时间隧道轰然开启,昔日历史教科书上枯燥无味的记载,就如电影般拂过眼前。

话说两宋时期,经济富庶、文化繁荣、民生康乐,但军事上却始终疲软——如此“民富”而“国不强”的囧态,可谓是古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葩案例。

然而,在南宋国祚将尽之际,在川渝连绵的群山间,疲软了二百多年的宋朝国防,却回光返照般迸发出炽热的光彩。

南宋末年,蒙古崛起。大汗弯弓所向,被称作“上帝之鞭”的蒙古铁骑纵横欧亚,缔造了一个旷古未有的庞大帝国。

在亚欧大陆东方,蒙古铁骑相继攻灭西辽、西夏、金等政权,随即如泰山压顶一般,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大厦将倾之际,南宋名将余玠等主战派将领依托川渝地区连绵的群山,建立了一系列山地要塞,形成了抵抗蒙古铁骑的山城防御体系,并成功坚守近四十年。

宋持剑(左)、宋持斧女性武士像石刻

正是依托这个防御体系,南宋军队才得以在钓鱼城成功击毙蒙古大汗蒙哥。

作为川东门户和航运重镇,江津也成为战争前沿。

旷日持久的战事,让彼时的江津人对裹甲执锐习以为常,甚至不少女性也披挂上沉重的铁甲,站到了保家卫国的第一线。

君不见,在全国已发现的宋代石刻中,女性甲士像可谓凤毛麟角。而江津区博物馆馆藏的武士石刻中,就有两件女性甲士象。

由此可见,川渝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想必是自古已然。

肆·要津蝶变

——从富贵华丽的兽耳尊、蓝釉贴花六方山水瓷瓶,到晶莹剔透的水晶仙鹤,再到散布江津的古道遗址和古老城垣……从明清直到民国,“大江要津”的光芒点亮了长江沿线。而江津,也在光芒中迎来了一场新生的蝶变。

江津区博物馆内,陈列有四幅明清江津古城的平面图。

四幅图皆出自明清古籍,分别描绘了从明万历年间到清光绪年间的江津城。

明清江津古城平面图

按时间顺序端详地图,你就会发现:江津古城一直在生长——不仅城郭范围渐渐拓展,还渐次增设了女墙、壕沟以及炮台等防御设施,甚至增建武城作为卫城。

这就意味着,明清时期的江津古城,其地位日益重要。

明清二朝,川江航运兴旺、帆楫争流,川渝古道也人马喧嚣、商旅接踵。特别是清朝确定“川盐济楚”政策后,盐业运输勃兴,极大刺激了川江航运。

作为川东门户,地控川江要津的江津,也逐步成为了川、黔、渝区域商贸发展的物资集散要地,被誉为“大江要津”。

与此同时,深居十万大山的贵州商贩,也不断从川渝等地运进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并将贵州的耕牛、桐油等输入川渝。一来一往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横贯川渝黔三地的商道。

这就是“渝黔古道”。

江津航运老照片

在这条南北走向的古道上,江津也成为货物集散及“水陆联运”的重镇。

就这样,江津也发展成为川渝地区水陆交汇、联通四方的物流节点。

从明清直到民国,往来穿梭的马帮、力夫和船工,或将古道的石板磨得发亮,或让川江航道始终喧嚣繁忙。

往来客流物流的滋养,也让江津古城及其周边囤积了不菲的财富。

“大江要津”展厅内,就存留着明清江津庄园经济的记忆——从造型饱满、色彩富贵的锦地开光彩绘兽耳尊,到色泽淡雅、做工却异常精美的青花瓷觚,再到工艺精纯、质地上佳的彩绘九龙瓷盘……这些来自清代民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无不述说着当年江津古城周边庄园遍野、经济繁荣的盛景。

青花瓷觚

及至清末民初,西方列强的侵略和重庆的被迫开埠,也把江津裹挟进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

面对挑战,一大批仁人志士高举“实业救国”的大旗竞相奋起,涌现出“江津盐商第一人”邓石泉、四川盐业“江津帮”旗手邓蟾秋、“江津铸造业探路者”马季良、重庆市第一家玻璃厂创建者何鹿蒿等工商实业家,奋力助推民族工商业、教育业崛起。

在众多仁人志士“实业救国”的同时,另一批江津人则踏上了另一条救亡图存的荆棘之路。

1899年12月29日,江津县吴滩乡石院子(今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一户聂姓人家中,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

前来祝贺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小男孩长大后,将成为人民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他,就是聂荣臻。

聂荣臻故居

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聂荣臻故居完成修缮后对外开放。

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聂荣臻故居年均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成为江津弘扬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推动下,在无数江津儿女投身救亡图存的征途上,“大江要津”也和她的祖国一起“蝶变”新生。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陆睿 杜典韵 吴思佳 图/部分照片由江津区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周小川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