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无偿献血:融媒体中心主持人直击献血全过程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0-06-11 16:44

江津网讯(记者 王茜)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而每年的7、8月份又被称做血荒期。6月11日,江津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邓冰鑫前往区中心血库,亲身体验无偿献血,我们的镜头也一路跟随,记录这次“爱心之旅”。

献血中。记者 王茜 摄

上午10时,邓冰鑫抵达位于鼎山街道金钗井路93号的区中心血库大楼。在医务人员的带领下,她来到布置精美温馨的休息大厅,室内沙发、空调、饮水机一应俱全,桌上还有为献血者准备的水和食物。市民进来之后,可稍做休息,舒缓情绪。

补充了少许食物后,邓冰鑫进入征询体检室填写健康征询表,并接受医务人员健康征询及测量血压、脉搏等,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参加献血。

填写健康征询表。记者 王茜 摄

顺利通过健康征询和体检后,接着,她来到快检室采血进行初筛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梅毒、血型、谷丙转氨酶、乙肝等这几项,检测结果在5分钟内显示。

邓冰鑫的血液通过了初筛。这时工作人员拿出了准备好的献血序列码,贴在了体检表上,“有了这个条形码,不论血液最后流向哪里,只要机器一扫,就能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在哪里采集的,经过了多少检测,检测结果是什么。”医务人员介绍说。

接下来进入血液采集过程。医务人员一边对邓冰鑫的肘部采血部位进行消毒,一边聊天,缓解她的紧张情绪。当针头已扎进血管,邓冰鑫并未感觉到不适。5分钟后,200毫升血液采集工作完成。医务人员在血主袋以及两个副袋上分别贴上了与体检表上条形码相同的标签。献血完成以后,医务人员留下了3个血液标本,一个送去重庆做核酸检测,检测献血者是否有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疾病,另外两个在区中心血库分别做进一步的疾病检测和血型、谷丙转氨酶检测。

自己献出的血液,会经历怎样的“旅程”才能进入患者体内?随后,邓冰鑫来到区中心血库的成分制备室、检验室、保存室等,了解了一袋血液在入库待用前所经历的工作程序。

献血证。记者 王茜 摄

在成分制备室,全血(抽取出的原始血液)血袋将在这里进行成分分离。首先是经过血液滤白细胞工作柜,它的作用是在2~6℃的环境下过滤白细胞,随后进入大容量血袋离心机分离血液成分,再接着经过分浆夹将红细胞与血浆分离装袋,最后医务人员再对其进一步加工,最终制成血浆与去白悬浮红细胞。据介绍,这就是成分输血。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为其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既能节约血液资源,又能提高疗效,还能减少副作用。

另一边在检测室,血液的检测全部由自动检测系统完成。这里对献血者血液的检验项目包括血型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谷丙转氨酶等。只有检验结果合格的血液才能最终被贴上合格标签,送进成品库。血液检测完成,如果显示血液各项指标均合格,计算机自动将这些信息传入区中心血库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如果检验不合格,将按规定销毁处理。

我们继续追踪,在保存室,合格的血液将会在这里保存,红细胞保存在2℃到6℃的冰箱,血浆保存-18℃以下冷柜中,以备临床所需。

区中心血库主任周晓英表示,不少人觉得献血对身体健康不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首先献血对人体的总血量影响很小,且人体循环血量缓冲能力也很强,在献血后,肝、脾等器官的血液会及时补充并恢复循环血容量,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变化。与此同时,机体会刺激造血器官加快制造新的血液,血液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补充。因此,健康的成年人献血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在血液安全方面,区中心血库采血时使用的都是经过严格灭菌的一次性医疗器材,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使用后的血袋、针头等医疗废弃物也严格按照规定统一处理,集中销毁,不会重复使用,因此,献血不会感染疾病。

记者打探到,区中心血库用房面积为2857平方米,于今年4月通过了重庆市卫健委的执业验收现场评审工作,将于今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试运行中,想要献血的小伙伴,可拨打电话47588365咨询。

责任编辑:陈柳颖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