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平:“科技之翼”引领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0-08-05 15:59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这首饱含爱民为民情怀的经典诗作,是刘先平扶贫路上的座右铭。

2018年10月,受区委组织部、区扶贫办委派,刘先平成为区科技局驻西湖镇关胜村的一名扶贫干部。驻村以来,他以军人身上的果敢与胆识,靠着那股不服输的“牛劲儿”科学谋划敢为人先,成为了该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基础之上,他还动起了“科技扶贫”的活脑筋,帮助全村村民解决产业增收难题,用实干精神带领关胜村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关胜村特色产业金银花

盛夏之际,记者跟随刘先平一起来到西湖镇关胜村,听村干部和农户讲述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也探寻他如何将责任与担当扛在肩上,把初心与使命写在大山深处的动人故事。

一诺千金:“关胜不脱贫,坚决不回城”

“刘科长,来了啊。”“嗯,老田!吃了晌午我给你送卖包谷的钱哈……”7月24日9时,我们跟着刘先平来到西湖镇关胜村。在走往村办公室的路上,总有村民亲热地和他打招呼。与几年前初来关胜的心情不一般,这会刘先平的脸上总是笑容满满,与村民们说起话来既亲切又掷地有声。

西湖镇关胜村地处云贵高原结合部大娄山余脉,海拔在500至914米之间。全村幅员面积24.0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003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85户620人,曾是重庆市级贫困村。

关胜村特色产业梨子熟啦 记者 陆海银 摄

2018年10月,初来关胜,面对着大娄山上重叠的山丘,刘先平的内心忐忑,压力山大。“关胜村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加上家中父母年迈,妻子尚在孕期,当时连觉都睡不着……”

扶贫工作不简单,尽管当时压力特别大,但曾经当过兵的刘先平还是没有畏惧,他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就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关胜的贫困群众。

到达市级贫困村关胜村的一个傍晚,刘先平站在海拔800多米的关胜山上,望着远方,大喊了一声,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心中暗暗许下了一个誓言:“关胜不脱贫,坚决不回城。”

铮铮誓言看行动!精准施策的第一步就要摸清贫困户底数。受地形的影响,关胜村的建卡贫困户都分散居住在各个山头沟壑里,于是刘先平就带头与驻村工作队的其他队员一起,踏着崎岖的山路,翻过一个个山包,一家一家地走访。

下雨天,山里的泥巴路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弄不好脚一陷起不来。遇到有青苔的石板路,一不小心打滑就摔跟头是常事。有的贫困户住得偏,光山路就得走两个多小时……尽管工作不容易,但刘先平却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入社到户,每跨过一道山沟,每走到一家农户,刘先平总是轻言轻语地问:“柴米油盐够不够?大病特困难不难?劳动能力强不强?产业发展行不行?经济收入稳不稳?读书孩子有没有?住房饮水安不安全?”

“人均耕地少、产业基础薄、层次低;群众老龄化程度高、文化素质偏低、观念守旧;收入渠道少、多数因病因学致贫……”一户一户走访,一户一户攀谈,一户一户更新信息。就这样,短短3个月时间,刘先平就建立完善了自己的扶贫“数据库”,全面摸清了185户贫困户家底,找到了关胜村的“穷根”。

精准帮扶:“只要踏实干,好日子有盼头”

“脱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这是神圣的使命。然而,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关胜村的贫困户该怎么扶?刘先平认为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因户制宜,有针对地帮助他们解决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7月24日13时。

刘先平顶着烈日,来到贫困户张元忠家中。

还没走进家门,就听到有人远远地在招呼了:“刘科长,天气楞个热,赶紧进屋坐一起吃晌午,我媳妇煮了好几个菜好下酒。”

“我吃过啦!元忠,最近屋头都还好哈.....”看着穿着整洁,心情颇好的张元忠,刘先平欣慰地笑了。

指导村民科学种高山水稻 记者 陆海银 摄

而谁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位男子两年前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

“他一个人无依无靠,住的是一个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子,空荡荡的屋子里摆着一张歪脚桌子。他一个人无依无靠,总是沉默寡言,甚至不敢与人对视……”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张元忠的场景,刘先平任然记忆犹新。

那一刻,刘先平明白,张元忠之所以胆怯、自卑、怯弱,是因为已经失去了希望,要想让他站起来,就必须把美好的蓝图摆到他面前,让他重新有盼头。他安慰张元忠:“有句话叫大器晚成,人家有的,只要你踏实肯干,都会有。”

仔细分析张元忠的致贫根源后,刘先平与张元忠一起制定了“三步走”计划,先修房子保安全,再挣票子求发展,最后娶到妻子共创幸福生活。

2018年,张元忠完成了D级危房改造、硬化了入户道路与院坝、上岗了扶贫公益岗位、发展起了庭院经济产业……在当地政府以及扶贫集团成员单位的鼎力支持下,短短一年的时间,张元忠就正式脱贫。

2019年,张元忠收入2万余元。让人欣喜的是,2020年,张元忠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妻子,在62岁的高龄完成了成家立业的梦想。为了激励张元忠,刘先平在去年春节慰问时,特意帮他挑选了一副对联:脱贫致富奔小康,坚定不移跟党走。横批:不忘党恩。

不仅是对贫困户,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刘先平的心里总是装着整个关胜村。

在平时的走访中,刘先平发现关胜村普遍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吃水的问题必须解决,不然日子过起来好恼火。”随后,刘先平立即提出改造升级饮用水工程的建议,遗憾的是村里缺少资金。

尽管这样,刘先平仍然没有放弃,多次主动登门拜访重庆伟星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次努力,终于该公司决定向村里捐款10万元,同时还提供大折扣的优质管材接通自来水。同时,上级给予100万元的资金支持,最终,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关胜村季节性缺水问题彻底解决了。

眼下,走在关胜村,只要见到刘先平,群众总会拉住他的手亲切地和他交谈一番。在他们的心中,刘先平不仅是一位干部,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

“在扶贫工作中,只要踏踏实实办好事、办成事,大家就会喜欢你、支持你、记住你。”刘先平笑言。

乘势而上:“科技扶贫,产业发展劲不松”

7月24日,天空晴好,盛夏的龙登山上凉风习习。在通往关胜村的蜿蜒乡村公路边,一眼望去是漫山遍野的梨子树在阳光中随风轻舞,一个个套着袋的梨子发出阵阵甘甜的清香。

“田书记,梨子怎么样?”刘先平又背着一个军绿色的布包,爬上了村民田维书的梨子山上。

“好得很,多亏了你,多亏了科技!你看这下梨子完全不一样了。用生物农药现在梨子的锈病除了,果子水分足口感好,吃起来还健康。快来尝尝……”田维书与丈夫王登兴俩正拿着果篮在梨树下摘果子。看到刘先平来了,立马摘下一个大大的梨子,塞到刘先平的手中。

科技的力量增加关胜梨品质优势 记者 陆海银 摄

“今年合作社的梨子价格能卖到好多?”刘先平激动地问。“现在的果子,卖6块钱一斤,完全没得问题!”王登兴夫妇俩不约而同地说。看到村里合作社农户的梨子硕果累累,刘先平比谁都高兴,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他与驻村工作队员们的努力付出。

扶贫产业要做活,就要学会借力科技“东风”。其实,关胜梨的“脱变”离不开刘先平的“科技扶贫”新思路。

科技的力量增加关胜梨品质优势 记者 陆海银 摄

“刚到关胜村时,我们发现村民种出来的梨子小,卖相不好,要么掉在地上烂掉,要么摘来喂猪、喂鱼,甚至有人把辛辛苦苦种大的梨树砍掉当柴烧。”刘先平坦言。

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刘先平深知,在关胜村,要改变贫困面貌,就必须要在产业扶贫上狠下功夫。

了解到关胜村梨子的情况后,刘先平联合科技特派员,决定借用科技的力量,增加关胜梨的品质优势。在区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刘先平引来了无人机为关胜梨园提供植保服务,引来了生物防病治虫技术,梨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改善。

品质上来了,梨子的销售渠道也慢慢打通,果农热情高涨。如今,关胜村已有近1000农户加入竹房湾水果股份合作社,其中建卡贫困户200余人。为了使关胜梨更有品牌影响力,该合作社注册了“关胜”商标,并于去年获得了3个梨子品种的“绿色食品”认证,带动全村种植绿色富硒梨2500余亩。

好谋略,受欢迎。看到梨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也更加信心十足,越来越相信这个扶贫干部,积极加入到村里各大产业发展的队伍中。

随后,他又引入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优质稻种,引进重庆珞优农业科技公司共建“朱院士”富硒贡米扶贫产业科研园;引用“三抗两降一补”生物技术,引进中药材研究院江津分院指导发展中药材;协调粮油类、中药材类、养殖类、水产类、水果类、蔬菜类科技特派员,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培训新型农民30余人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6名,其中建卡贫困户肖永平因养羊带动效果好被聘为区级科技特派员,关胜村更成为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新样本。

而“科技强村”仅仅是刘先平等扶贫干部为关胜村量身打造的脱贫对策之一。近年来,该村还开展了“产业富村”和“文化兴村”行动。如今,关胜村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扶贫产业,有优质水稻2000余亩,中药材700多亩,茶叶500余亩,魔芋、竹笋、梨子等特色产业3000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全村4000多人成为了股东。

去年,关胜村的18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告别贫困,游客来了!关胜闹热了!大山美了!

(记者 陆海银 实习记者 张琳 王蕾)

责任编辑:丁胜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