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 一个不少
——江津脱贫攻坚五年工作综述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0-11-27 09:20

记者 郭开星 实习记者 彭廷凤

2020年,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面对历史和人民,中国共产党作出庄严承诺——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话语铿锵,一诺千金。按照中央、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江津区委、区政府找准靶向、深挖穷根,打出了一套套扶贫解困的组合拳。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江津社会各界、各行各业迅速集结,汇聚起澎湃的脱贫攻坚正能量。

五载勤耕耘,今朝硕果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区15个市级贫困村已全部脱贫摘帽,2335户631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区委、区政府交出了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高质量答卷。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群众。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江津,正以全新的姿态,昂首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尽锐出战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人心齐,泰山移。

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也是一次全社会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硬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狠抓责任落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能力的新标杆,举全区之能、尽全区之才,汇聚起脱贫攻坚的浩荡合力。

“五年来,38名区级领导先后挂帅20个区级扶贫集团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包片帮扶。”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累计派驻20个驻村工作队、65名驻村干部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6182名区镇村帮扶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深度整合攻坚合力,构建起了“党委政府主抓、扶贫部门主管、行业部门主事、镇街村社主体、扶贫干部主扶、监督部门主查”的攻坚责任体系,构建起跨部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协作扶贫大格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员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区的党员干部们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驻村工作队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列;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解决实际难题,提升帮扶实效。

塘河镇硐寨村曾是市级贫困村,该村海拔最低220米,最高961米,是典型的山区村落。2018年,扶贫干部叶永昶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该村尚有建卡贫困户167户508人,全村每10户人中,就有一户是建卡贫困户。面对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迫切期望,叶永昶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引进项目、发展产业、自立自强。

到2020年,硐寨村已发展起了900余亩真龙柚、2000余亩花椒,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1.53万元增至2019年的1.87万元,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7.8%下降为2019年的0.7%。截至目前,该村167户建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在贫困群众眼中,无数像叶永昶一样的“外来干部”真正变成了可亲可信的“自家人”。

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在江津,各方扶贫力量携手共进,勠力同心筑起了战斗堡垒,他们立足基层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地落实,点燃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梦,为我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精准帮扶

奠定脱贫攻坚决胜之基

11月17日,暖阳照得嘉平镇紫荆村扶贫蔬菜产业园一片亮堂。一片片刚栽下的菜苗整齐排列,长势喜人。村民们在地里干劲十足, 

他们有的除杂草、有的清理排水沟,忙得不亦乐乎。

“上个季度,我们扶贫蔬菜产业园种植番茄、辣椒、茄子,卖出后我不仅增加了3000多元收入,还得到了300元的分红。”嘉平镇紫荆村脱贫户刘光平和记者算起了“脱贫账”——以土地入股蔬菜产业园,每年可以获得一笔分红;平时在蔬菜产业园打工,可以领到工资;在蔬菜产业园日常管理时,村里的扶贫干部还会邀请农业专家来讲技术、讲管理,他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家农作物管护上,实现增产增收。

脱贫攻坚,精准是核心,落实是关键。为了让贫困户顺利摘帽,五年来,我区聚力聚焦“三精准”“三保障”“三落实”,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大扶贫行动”,构建起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就业扶贫为重点、消费扶贫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增收格局,助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亿元,为全区所有贫困户在医疗、教育、住房、饮水等方面织实了一张又一张保障网。

“产业脱贫是精准扶贫根本之策。”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花椒、水果和畜禽三大扶贫产业,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83个,推动形成贫困村“一村一品”格局。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5791户19524人收入稳定增长。关胜村的魔芋、紫荆村的花椒、福德村的柚子、复建村的食用菌、华盖村的林下养殖……一大批品质好、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成功打入市场,走向千家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江津作为“中国花椒之乡”,花椒种植面积已达56万亩,惠及椒农28万户62万人,带动贫困户2444户7494人参与,已成为江津“头号”扶贫产业。为保障椒农利益,我区在全国首创“花椒银行”,通过统“收”、代“工”、随“储”、包“贷”、稳“本”等系列措施,实现花椒淡储旺销保值增值,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3601元。

同时,通过送出去一批、本地新型经营主体吸纳一批、就地创业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四个一批”的方式,我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797个,帮助近1.2万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劳动力成功就业;通过开展消费扶贫,认定181个扶贫农产品,在全区布设了466个消费扶贫专柜,销售农产品3.22亿元。

成效斐然

铺就脱贫攻坚必胜之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这个源于《诗经》的词汇,是中国人民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是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就在今年,无数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小康梦”即将变为现实。

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我区脱贫攻坚已取得了决定性成果。

且看这样一组数据:1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村“四好农村路”里程达135.5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100%;贫困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4.37%,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7%;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所有贫困村通动力电。建档立卡贫困户2335户6316人全部脱贫,全区贫困发生率由0.2%下降至零,返贫率为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6215元增长至2020年的12359元。

在这5年的艰苦奋战中,我区涌现出一大批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做法——《教育扶贫“全覆盖”“零拒绝”》案例入选2019年中国基础教育30个典型案例;《“团购众扶”模式助推消费扶贫》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奖补式”产业扶贫增强发展动力、“四个一批”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三色管理”风险预警和干预防止返贫致贫等经验做法得到市级表扬和肯定。2016年至2019年,我区连续4年获得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的等次,在今年市脱贫攻坚专项督查、脱贫攻坚专项调查中,我区再次取得了好成绩。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然提前锁定胜局。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我区将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乘势而上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责任编辑:丁胜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