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核改装”实现“多缸驱动” 江津区中医院创新改革二三事
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单位如果已走过七十年光阴,是否也会如一辆“老爷车”一样缓慢?
创建于1951年的江津区中医院,用事实否决了这个猜测。这所年届七十的老牌公立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成为辐射全区医疗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以来,区中医院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性改革,通过“内核改装”实现“多缸驱动”,让这所老资格的医院焕发出更大活力。
下面,一起去看看这些“改装”过程中的几个“瞬间”吧!
“核心技术”上档到“国字号”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科目,而江津区中医院一直坚持该科目研究,开展的小针刀技术更是临床中的重要内容。
2019年5月4日,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现代针灸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与区中医院签订“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建站协议”,正式为江津新增一“国字号”工作站。
这也意味着在区中医院临床医疗中,针灸技术这一“核心技术”上档升级到“国字号”。
“工作站落户后,有效推动了全院诊疗技术。”区中医院院长曾宏介绍,尤其是对针灸技术广泛应用的脑卒中一体化诊疗中心建设,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医院以工作站为核心,整合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卒中康复科等多学科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通过中西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有效实现了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到康复期中西医同步治疗,极大减少了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让众多患者享受到了“院士级”医疗服务。截至2020年12月17日,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已医治各类住院病人1000余例,门诊病人5000余例。
“上下游”都延伸到了区外
11月5日,湖北中医药大学对外公布《关于确定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的决定》文件。至此,区中医院正式成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首个省外附属医院,开启江津“跨省”校院深度合作先河。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区中医院就成为了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至今年已累计接收该校实习生150余人,培养硕士生导师4人,兼职教授27人。
“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更加密切的崭新阶段。”区中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静表示,双方形成正式关系后,区中医院得以更加有效的依托高校资源,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共享人才、开展学科建设,共同推动市级、国家级重点学(专)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打造高层次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落实研究生联合培养教育体系,有力形成了“医教相长,科研带动,学科引领”的良好发展格局。
而这仅是区中医院与“上游”深度合作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该院也积极延伸“下游链条”,深度拓展区外合作——2017年开始,该院即于酉阳县中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多次对口调研和针对性帮扶。截至今年,已累计派驻医疗技术骨干人员60余人次,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坐门诊、义诊、接收人员进修等多种方式,帮助该院提升临床诊断、手术治疗以及医疗科研水平,助力当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无论是‘传艺’还是‘学艺’,最终都实现了‘教学相长’,交流学习中提升了整体医疗水平。”黄静说。
“新大楼”建设提供长足保障
2020年10月27日,“江津区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二期工程)”在该院德感本部现场正式开工。
该项目不仅是区中医院德感本部建设的二期工程,也是全区确立的2020年重点推进项目之一。工程总建筑面积4.9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元。
“虽然德感本部院区建设规模已经成熟,但近年来,医院就诊量逐年递增,业务用房仍然越发紧张,二期工程的开工建成将为医院发展提供长足保障。”医院分管副院长刘波介绍,二期工程预计在3年内完工,将分别用于住院部、名医工作室、中医康复等版块,德感本部面积将因此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开放床位扩展至1300余张,“项目建成后,不仅有效改善医院整体医疗环境,更为医院建成全市区域性中医诊疗中心,实现高水平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硬件基础。”
(记者 王茜 特约记者 谭世宇 通讯员 陶唐琼 曹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