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养殖示范场数量全市第一 我区一季度水产品产量达6070吨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1-04-13 09:27

image.png

工人正在捕捞瘦身鱼 通讯员 侯祥 摄

江津日报讯(记者 邓浩 董志慧 通讯员 张炜俊 王盛 苏俊杰)昨日,记者在贾嗣镇崇兴村润酷水产家庭农场养殖场看到,工人们正在捕捞成熟的瘦身鱼,一批批鱼儿被打包装袋准备发往城区。

润酷水产家庭农场以养殖武昌鱼、鲫鱼、草鱼为主,其中富硒生态瘦身鱼是特色。该家庭农场精心采购饲料、鱼种,采用先进的防病技术和管理理念,养殖的瘦身鱼肉质细嫩、蛋白质丰富,深受消费者好评,于2017年通过全国首批富硒产品认证。目前,该家庭农场养殖面积70余亩,年产量70余吨,年产值达150万元,其中瘦身鱼年产值100万元,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润酷水产家庭农场是我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我区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境内人工池塘、水资源等渔业资源较为丰富,是重庆重要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和渔业健康养殖基地。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保供增收、资源养护这两大任务,突出重点抓推进,因地制宜抓落实,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区渔业产量、产值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目前,全区养殖的水产主要有20余个品种,既包括鲢鱼、鲤鱼、草鱼等传统淡水鱼类品种,也有南美白对虾、罗非鱼、中华鲟、胭脂鱼等经济价值高、特色明显的水产种类。据了解,2020年我区水产养殖面积4026公顷,较上年增加33公顷,同比增长0.83%;水产品产量27425吨,同比增长5.18%。

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水产生态养殖,已成为我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如何更好地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实现全区水产养殖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区水产养殖业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开展‘五项行动’,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症结的重要举措。”昨日,区多种经营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制定“五项行动”方案,有序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行动、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

在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方面,我区推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引进业主,在中山镇规划建设稻田养鱼示范片100亩;推行池塘鱼菜共生种养技术模式,结合实施生态渔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在1500亩池塘投放了鱼菜共生栽培箱360个,示范基地2个;稳妥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增殖模式,在水库实施“一投三不投”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即只投放鱼种,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渔药。

在开展养殖尾水治理专项行动上,我区完成了养殖水面普查,摸清了家底,建立了数据库,建成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基地5个,其中沉淀过滤池3个,鱼菜共生2个。研究制订了《江津区中央环保督察水产养殖尾水直排问题整改工作实施方案》。该行动目标是到2022年,完成670万吨尾水治理任务。

在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上,我区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控制病害发生、依法精准用药、使用优质苗种、加强日常管理等方式,使用兽药总量同比平均减少5%以上,使用抗生素类兽药平均减少10%以上,逐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开展人工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试验示范,替代率超过50%,建成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示范基地1个。依托市级水产原良种场江洲渔业公司、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广异育银鲫“中科5号”、长丰鲢等国审水产品新品种500多万尾。

此外,我区积极抓好水产品稳产保供,突出抓好春季渔业生产,指导开展水产苗种供需对接,确保苗种供应;组织开展池塘清淤、消毒,以及进排水系统和养殖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做好饲料等物资准备与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同时,及时调度发布水产品供销信息,协调解决水产品流通、销售渠道,缓解水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并做好存塘水产品病害防治,防范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近年来,我区在政策支持、推行标准化养殖、加强产品加工、打造渔业品牌、保障产品安全等方面积极作为,全面推动我区渔业产业发展壮大。”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1月至3月,全区水产品产量6070吨,产值达2.27亿元,现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家,数量居全市第一。

责任编辑:周小川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