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老场

来源:重庆晚报    2019-02-27 17:41

行走在江津塘河老场块块青石铺垫的老街上,我总会产生一种错觉,那一幢幢依山势而建、极具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建筑,仿佛一个个重叠的巴渝身影,跃然眼帘,呼之欲出,让我疑是时光倒流,回到从前。

据史料记载,塘河早在二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明清自建王爷庙开始,陆续建房成为集镇,至清朝乾隆年间趋于兴盛。绕场而过的塘河发源于贵州赤水、四川合江,沿塘河可上溯川南黔北,顺流而下汇入长江。塘河自古为水运要冲,明清时代即为重要的物质集散地,是川东古代时期重要的水陆码头之一。

然塘河老场真正始建的时间是1784年,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风格的古建筑1.5万多平方米。老场街道从河码头起依山势而建,呈缓坡型阶梯状自下而上蜿蜒延伸。最初由塘河槐花石场坪的几位佃户搬迁至此,当时水运较为发达,逐渐形成船帮。船帮为了自身的发展,兴建了几间房屋和简陋的旱码头。为祈祷自己平安无恙,事业发达,船帮们集资兴建了王爷庙,将治水先驱李冰供奉其中,日夜朝拜。这样,古街区初具雏形,由于依山临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初步形成为比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后来,当地王、孙、陈三姓大户陆续各建房屋数间,形成基本定型的街道。自清代后期起,定为农历逢一、四、七赶场。因其地处江津、合江两县交界要道,来往客商较多。为发展水运业,以孙、王、陈三姓为主,出资将原来简陋的码头重新修建成石砌码头。为经商需要,一些散户开始在古街区修房、开铺、做生意,使老场逐步扩大至现在的规模。古镇房屋全为清末明初建筑,以青石为基,砖竹木为墙,,抬梁穿斗式结构,奇檐斗拱,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街道全系青石板铺就,正街从码头算起,长约600米,宽约6米,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半边街等三条小街。塘河水环绕古街而过,塘河场因此得名。

历史碰撞的回声仍在耳边轰鸣,而我不甘寂寞的视线却早已被那散布于古街上的幢幢老房子牵了去,流连其中,乐不思蜀。古镇重重叠叠的风火老墙间,几栋巴渝罕见的徽派风格建筑间插其中,让人稀奇叫绝。而最为有名的则有王爷庙、清源宫、朱家洋楼等。

建造于明代的王爷庙,至今仍保持着原貌。初为船帮所建,清同治年间曾被一场大火烧毁,后由当地地主孙天喜在原地址重建。王爷庙中建有正殿、戏楼,正殿和戏楼飞檐画壁,戏楼台额上雕刻的松、竹、梅和诸多篆楷文字犹存,画面鲜活精美,朴拙中显出当年兴盛风姿。

建于清光绪13年的清源宫,位于塘河老街的最高处,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由当地百姓集资兴建,巍峨壮观。现在的清源宫为塘河镇于2009年开始在原地修复重建,相继投入680万元,先后修复了正殿、后殿、戏台、回廊、厢房和钟鼓楼等,修复面积达1300平方米,真实还原了清源宫的原貌。

塘河老场古朴,遍布古街区的青砖、板壁、明清时代古建筑。光可鉴人的青石板街,清幽如玉的老水码头,描红绘金的古寺庙,幽深静谧的窄街巷,厚重淳朴的边镇老人,无不彰显出老重庆的味道。

(作者系江津区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罗美慧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