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江津方言 溯移民文化

来源:重庆日报    2019-04-17 17:37

“每次有人听说我是江津人,都要让我表演说‘六’,都说我的江津口音土到掉渣渣……”当下,对在外地生活工作的江津人来说,一口流利的江津方言或者带有江津口音的普通话似乎让他们受尽“委屈”。江津方言真的“土”?现代江津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事实上,江津方言不是“土”,而是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古入声”。《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篇出现时间比《诗经》还要早的上古歌谣,描写了古代先民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歌谣中的“宍”同“肉”,用普通话读并不押韵,而江津方言中的“肉”音同“如”,一个读音改变,整首歌谣瞬间押韵。

而今,这样特殊的入声发音还大量存在于江津人的生产生活中,吃饭、没得、杀熟、日气、十恶不赦等词句,读起来依旧古声古韵。若还不过瘾,大可用江津方言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每句最后一字“歇、烈、月、切、雪、灭……”用江津方言一读,不仅合辙押韵,还更平添了一份遒劲苍凉的磅礴气势。

现代江津方言的形成还与江津的移民历史有关。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声调早已无法轻易分辨出古入声字。但江津方言较好地保留了古入声。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四川方言入声区方言由中原汉语直接发展而来,无入声方言由明清时迁入四川的移民带来的明清官话发展而来。

在江津历史上,对方言、文化等产生影响的大规模移民有3次之多。第一次发生在商武丁年间,巴人驱逐僰人建立周的属国巴国,巴文化由此诞生;第二次发生在清顺治年间,史称“湖广填四川”,来自两湖两广、福建、江西等客家移民大量涌入,促使江津土著文化与客家文化大交融;第三次发生在近现代,包括抗战和“三线”建设时期、三峡库区建设等多次内迁移民。其中“湖广填四川”影响最为深刻,现代四川话特别是江津方言深受其影响。

众多移民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江津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目前,江津还保留有完好的真武场客家会馆群,汇聚了福建会馆天上宫妈祖庙、广东会馆南华宫、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禹王宫、陕西会馆三元庙等多座移民会馆。

责任编辑:罗美慧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