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 濡润孩子们幸福成长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农耕文化”特色课程育人侧记

来源:重庆晚报    2019-05-08 17:37

每个班都有一块自留地,除了学科课程,孩子们还要学习二十四节气,耙田、插秧、栽瓜、种果、做菜……每学年,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除此之外,紫苏叶、菖蒲、艾叶、夏枯草等中医药元素处处皆是,孩子们谈起来如数家珍。在这里,生活教育渗透到双福二小的每一个角落,你是否觉得难以置信?

事实确实如此。双福二小从2015年建校至今,学校班子在校长付祥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从“幸福学生、幸福课堂、幸福教师、幸福家庭”四个方面来构建学校“幸福教育”体系;着力将“农耕文化”特色课程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致力于探索“农耕文化”特色课程育人之路,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亲近土地,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从而培养出“既会在云上写诗,也会在泥里生活,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土地”的幸福少年。

“没有亲近土地的孩子,很难说他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在校长付祥看来,幸福的童年要有土地上的劳作、田埂上的追逐、抓过知了、挖过野菜、脸上溅有泥巴……所以只有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认真阅读、体会生活这本“无字书”,才能让孩子们体会童年最真实的成长快乐!

为此,学校班子经过反复酝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依托“幸福教育”理念,尊重兴趣、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精心烹制出充满中国传统味道、富有生活气息、童趣盎然的“农耕文化“课程大餐,使整个校园变成育人的课堂。

在“农耕文化”课程大餐里,包含了农节、农食、农耕(即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和农耕文化)三大类别。不难理解,二十四节气是古时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指导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彰显出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独特性;在饮食文化中,食材、餐具、色香味、滋养补……和文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农耕文化中,农业生产、农具、粮食、蔬菜,蕴含着风土人情、天文地理。“既会在云上写诗,也会在泥里生活。如果这样的课程能成为孩子的精神史诗和美好记忆,能让他们感受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使他们喜爱这里,心怀感恩、激发潜能、增长智慧,那么学校的育人目标就水到渠成了。”对于农耕文化课程,校长付祥期许满满。

于是,在双福二小,课堂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田野就是学生的大课堂。为了让孩子们跟大自然共好共生共享共学,学校修建了农耕馆、种植园、生活吧。农耕馆约300平方米,用于展出农业耕种所需的劳动工具,以及农耕文化的发展史图片、影像资料等,让学生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种植园占地4亩,分为蔬菜园、花卉园、果园等,用于学生种植实践;生活吧是让学生在校“六年学会12道菜”,这12道菜的食材大部分来自种植园,从种植到收获,再到餐桌,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为他们的个性成长、优质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值得一提的是,双福二小在生活这本“无字书”里探索出更多的育人之道:学校在农耕文化大框架下延伸出许多小课题,如玉米生长、农具发展史、农耕与节气、动植物生命周期等;编写“二十四节气、走进农耕文明、六年学会十二道菜、蔬菜小王国”等校本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创意,并整理出原创报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无尽探索和热爱! 文/毕成义

责任编辑:罗美慧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