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带动绿色发展——来自嘉平镇紫荆村脱贫模式的报道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0-09-15 09:24

记 者 黄娅秋

通讯员 何 赟

果园飘香,阡陌纵横,炊烟袅袅。近日,记者走进嘉平镇紫荆村,看到这幅美景。

近年来,嘉平镇紫荆村村民积极转变观念、攻坚克难,以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缓缓铺开一幅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绿色种殖

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在位于嘉平镇紫荆村3社郑坝的农田里,随着收割机“哒哒哒”不断地在稻田里往返,金黄的稻谷如流水般倾入谷仓,夕阳的余晖印在收割机驾驶员杨大春的脸上,金灿灿的笑容格外生动。

今年53岁的杨大春于2009年被任命为紫荆村3社的社长,这些年来,杨大春看着村里的年轻人一批一批外出务工,因无人耕种而荒废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农业农村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了,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土地当然要盘活。”凭着这个想法,杨大春拿出自己的积蓄,一口气盘下了村里1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

庄稼人种水稻,那是篱笆配栅栏再合适不过,但是怎样让这些水稻卖出个好价钱,对于杨大春来说是个大问题。

得知这个情况后,嘉平镇立即指派工作人员对杨大春的水稻产业进行指导,针对紫荆村地处高山区域、土质优良且含硒量高的优点,力推高山富硒大米。杨大春的水稻采用无害化种植,不施肥不打农药,大大提高了大米的品质。此外,专业公司设计了1公斤小袋精包装的大米,更提升了产品的“气质”。

经过这样一番精心打造,原来6元一公斤、还苦愁销路的深山大米,“身价”一下子翻倍,能卖到12元一公斤。嘉平镇镇、村干部通过朋友圈、微信群搭建线上销售平台,积极帮忙拓宽销路。到今年9月份,杨大春的大米卖出了7500公斤、10万余元,这让他尝到了甜头。

如今的杨大春,不仅成了村里的水稻种植大户,还以村干部的身份当好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目前,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社已有4户贫困户发展富硒生态水稻,还有15户贫困户以土地外包的方式从杨大春的产业中获取分红,这让靠土地吃饭的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

农旅融合

绘出秀美乡村引客来

昨日下午,紫荆村5社村民杨友刚的农家院坝里,一群城里来的客人正围着坝子里的石磨,自己动手体验制作手工豆腐,有人推磨,有人添豆,旁边的人就用抖音记录下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利用好紫荆村“高山、生态、纳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嘉平镇选择在这里实施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而农户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经营理念落后的“短板”,这成了嘉平镇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把特色产业做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吸引来游客。”嘉平镇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7年,该镇创新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短短几年内,嘉平镇就成立了农业产业公司(专业合作社)49家,仅紫荆村就有12家,还开发出嘉平镇“巴山心谷”乡村旅游示范项目。

规划面积约1200亩的嘉平镇“巴山心谷”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拥有蓝莓园、登山步道、古寨门、停车场、农产品展销厅等基础配套设施。在嘉平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该项目区域内的农家乐以农村旧房改造为依托,整合采摘垂钓、农活体验、休闲娱乐、农家宴席等项目,不仅保留了乡村原始风貌,也让乡村旅游回归本质。

放眼产业园,100余亩高山蓝莓,1.2公里蜿蜒上盘的休闲步道,虫鸣稻香、白墙农舍,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令人着迷。“现在已投资近200万元,完成了全村旅游项目建设的50%,最大客容量为300人左右。采摘季不愁客源,不少村民的收入也明显提升。”紫荆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紫荆村农产品销售再上新台阶,仅高山富硒米、晚熟脆红李就为全村带来50余万元的年收入,48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近2000元。

责任编辑:周小川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