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N”工作模式 推动城市管理行稳致远

2023-06-15 16:22

荒坡坡变公园绿地、利用城市“边角料”改建小微停车场、增设座椅进一步完善居民休憩空间……江津区城市的一个个细微变化,凸显这座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江津区城市管理局不断探索创新城市管理和发展的“1+3+N”工作模式(“1”是打造一个平台即:打造数字城管平台,“3”是创新三种方法即:“三马”工作法、“群众监督员”工作法、“津管家工作室”工作法,“N”是办好N件实事),不断激活城市治理“细胞”,畅通城市“微循环”,赋能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

打造数字城管平台,凝聚“城管智慧”

“以前靠‘腿’巡查、寻找问题,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效率不高,如今通过网格员发现、媒体报道、视频监控、短信受理、47558110热线转办等渠道,从发现-交办-解决问题不再是面对面,而是点对点,高效而精准。”数字城管中心工作人员苏家玲感慨道。

数字城管秉承“多渠道收集、一套系统解决、一个标准考核”的管理理念,通过大力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拓展智慧城管业务应用。近年来,又先后对智慧市政设施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市容环卫信息系统、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和城管执法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将城区7000余路视频监控接入数字城管系统,针对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和多发、频发、易反复发生问题的地段进行重点监控。通过对全区10大类、204小类城市事件进行精准确权,城市管理问题得以“及时发现、精准定责、快速处置、有效监督”。

据统计,数字城管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收到公众举报类案件1.5万余次,处置率100%,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8%。

创新三种方法,贡献“城管力量”

在城区50条主次干道,4条商业大街、7个公共广场、5个公园,区城市管理局92名机关干部职工按照分工下沉一线点位,用“脚步丈量”方法,查问题、列清单、补短板,全力剪除“扣分点”、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变工作“漏点”为创建“亮点”,问题全部“清零”,目标如期实现,这是今年创文攻坚工作场景的一次展现。

据悉,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在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中,对“马路办公”进行创新和拓展,梳理出“三马”工作法,并先后创新“群众监督员”工作法、“津管家工作室”工作法,以这三个方法为“抓手”,搭建起干群关系“连心桥”。

在“群众监督员”工作中,通过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监督城市道路挖掘,打开群众监督的小切口,有效破解“马路拉链”难题,城市道路开挖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城市道路挖掘类审批增加50%,群众投诉率降低了60%。

今年,通过大力开展“马路办公”、落实群众监督和津管家工作,收集和处置城市秩序类问题3200余件,市容环卫类4400余起,市政设施类2100余起,园林绿化类1000余起,整治机动车违停300余起,清理主次干道户外广告90处,规范占道经营等“十乱行为”1000余处。

办好N件实事,做实“城管服务”

记者了解到,今年江津区城市管理局负责牵头推进的6项民生实事(城市绿荫工程、建设城市公园、“劳动者港湾”示范点建设、环卫设施建设、小微停车场建设、地下有限空间安全监测)已完成3条道路3万平方米的绿地品质提升,新增城市绿地达28万平方米,建设山城绿道3公里,完成口袋公园建设3个,建成10个小微停车场,新增1103个停车位,其中“四老”区域新增409个停车位,建成“劳动者港湾”5个,窨井盖整治405个。

在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和提升城市品质工作中,江津区城市管理局立足实际,对照“宜居”城市建设要求,认真查漏补缺、主动攻关攻坚、积极推动城市问题治理,办实办好N件实事,通过路灯靓化工程、城市道路平整专项治理工程、窨井盖整治三年行动、桥隧整治行动、城市绿荫工程、口袋公园建设工程、老旧水网改造工程、小微停车场建设工程等极力打造灯明、景靓、洁净、文明的城市环境,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围绕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大局,城市管理坚持‘内外兼修’,精心‘绣花’,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1+3+N’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民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急事和难事。”区城市管理局局长刘荣刚介绍。

接下来,江津区城市管理局还将继续探索和完善“1+3+N”工作模式,围绕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城市管理执法、停车秩序、道路挖掘等城市领域管理问题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建议,不断助推宜居江津建设,以务实的工作和坚强决心全力推动城市更新和发展。

(记者 袁菲 通讯员 曹型剑)

责任编辑:黄娅秋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