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衣怒马少年时 不负韶华行且知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4-06-24 16:16

最近,网络上又出现了一个热词,“摆烂”,意思是当事情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就干脆不再采取任何措施去改变,而是任其往更坏的方向发展下去。换而言之就是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挣扎。在很多人的宣传下呀,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摆烂文案”,比如说“人生不摆烂,快乐少一半”,乍听觉得挺有意思,细细一想,这与我们青春的模样相去甚远。

青春,应该是什么模样呢?

回望历史,让那些斑驳的时光影像,为我们勾勒出问题的答案——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发表,划破了旧时代的夜空,照亮新时代的航程,这一年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1921年,在民族危难、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一年毛泽东28岁,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也正好28岁。小小红船承载千钧,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相信在座的都有所耳闻。剧中陈延年与陈乔年为追求自己心中理想那不惧生死、英勇就义的模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7年,年仅29岁的共产党员陈延年被捕,他宁死不跪,偏要站着受刑,高呼: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被反动派乱刀砍死。1928年,陈延年的弟弟、年仅26岁的共产党员陈乔年英勇就义,他给后人留下了一句话: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青春,就是那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光辉岁月。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为人民说话,给人民办事。”这是全国唯一一位连续当选第一届至第十三届的人大代表申纪兰说过的话。为了争取妇女与男人同工同酬,她动员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她25岁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她倡导并推动的“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60多年来,申纪兰始终爱国爱党初心不渝,扎根农村本色不改。从“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占耕地”,从“搞好山区水利建设”到“老区如何致富”,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申纪兰的议案、建议一直聚焦农村、农民。她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荣誉。

尽管申纪兰一生获奖无数,但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她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说话,给人民办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考察时强调,“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

青春,就是那荣誉无数,依然初心不改的坚定信念。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也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这是2019年度感动中国对黄文秀的颁奖词。短小的几句话概括了她短暂而又绚烂的一生。

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学会了柳桂方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帮村里引进了沙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她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黄文秀在她的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但是在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在返回村里的路上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正是因为有像黄文秀一样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的扶贫干部,我们的脱贫攻坚战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青春,就是那不惧艰险,奋战一线的年轻身影。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所以我们看到,不论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到处都活跃着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证明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堪当大任的。

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寄予青年。

今天,中国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在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来稿单位:龙华镇

编辑:马世豪
编审:马世豪